五一节(Vappu – May Day):4月30日-5月1日。在芬兰“五一”不仅是劳动者的节日,也是毕业生的节日和芬兰人庆祝春天到来的狂欢节。 由于有为码头旁“哈维丝阿曼达女郎”雕像戴上学生帽的仪式,五一节也被称为“戴帽节”。
阿曼达——芬兰赫尔辛基的象征
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提起哈维斯·阿曼达无人不知.她是矗立在市中心南码头广场上圆形喷池中的一尊裸体少女青铜塑像.她面向大海,一手托腮,静静地凝望着芬兰湾,被人们誉为“大海女神”。据说,阿曼达是本世纪初芬兰著名雕塑家维莱·瓦尔格伦在巴黎创作的。 1877 年,22岁的瓦尔格伦赴巴黎深造,并在那里生活了36年。身在异国他乡的艺术家对祖国一往情深,他的艺术创作也流露出这种深深的眷恋之情。1905年,50岁的瓦尔格伦以一位在巴黎求学的芬兰少女为模特,成功地雕塑出阿曼达的形象。1907年,这尊裸体少女塑像曾在巴黎展出。翌年,阿曼达便出现在芬兰首都市中心。塑像揭幕后,当地许多妇女和保守者反对在公开场所展示裸体少女形象,认为有伤大雅。但是,阿曼达端庄清秀、温柔娴雅的神态和优美流畅的线条,栩栩如生地展示出一位纯情少女内心和外表的美,赢得了大学生的赞赏。
戴帽节的来历
在大学生的保护下,阿曼达塑像一直保留在南码头广场。如今这座铜像已成了赫尔辛基的象征,不论春夏秋冬,凡到这里观光的游客都要与她合影留念。然而,阿曼达塑像前最热闹的日子莫过于每年4月30日的大学生戴帽节。这一天,阿曼达成了万人瞩目的中心。据说,本世纪初,一个“五一”节的前夕,一群大学生在阿曼达塑像附近的凯沃霍恩饭店里聚餐并彻夜狂欢。欢庆之余,他们突然想到伫立在寒夜中孤独的阿曼达,学生们立即从饭店买来一块台布披在阿曼达身上。一位小伙子灵机一动,从头上取下只有大学生才有资格戴的白色圆顶黑沿帽,戴在了阿曼达头上。从此之后,每年“五一”前夕的深夜里,总有大学生给阿曼达戴白帽,久而久之,便成了每年一度的固定节日。
众多关于戴帽节的活动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维持社会治安,在芬兰警方的建议下,戴帽活动改在每年4月30日的下午进行。届时,赫尔辛基市中心南码头广场上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几乎都是大学生。人群中也有在不久的将来准备考大学的少年。一些风度翩翩的老者尤为引人注目,从他们随身携带的那顶洗得发旧、发黄的大学生帽可以看出,他们曾经也是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小乐队分散在广场的各个角落,吹奏着欢乐的乐曲,成串鲜艳夺目的彩色气球高高地飘荡在半空中,到处是人们的欢声笑语,整个广场和附近的街道热闹非凡,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一辆乳白色的大吊车已伸出长长的吊臂,准备给为阿曼达戴帽的大学生“架桥铺路”。以往大学生都是跳进喷水池中用水桶、长柄板刷为阿曼达洗身,然后再爬上塑像为阿曼达戴帽。从90年初开始,为了保护这尊“大海女神”铜像,启用了现代化的大型吊车来运载大学生为阿曼达净身戴帽。下午6点整,8名身穿鲜艳运动装的男女大学生围成一个圆环被吊车徐徐吊起,缓缓移送到阿曼达塑像上方。他们每人手提一只带长绳的小桶,从喷水池中打起一桶桶清水泼洒在阿曼达身上。此时,广场上的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掌声和喝彩声。8名大学生刚刚离去,一名手持白帽、神气十足的小伙子被吊车送到阿曼达身边。他不停地挥动着手中的白色大学生帽向人们致意,就在他庄重地把白帽戴在阿曼达头上的一瞬间,广场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同一时刻将手中的白帽戴在了头上。顿时,广场上奇迹般地变成了一片白色的海洋。与此同时,人群中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欢呼声。人们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纷纷打开早已准备好的香槟酒,开瓶声犹如爆竹般响成一片,喷洒而出的醇香酒液好似阵阵雨点洒向人群。人们举起酒杯互相祝愿,开怀畅饮,开始了每年一度的彻夜狂欢。
饮酒——戴帽节的特例
芬兰当局对于饮酒的限制极为严格,法律规定禁止在公共场所和大街上饮酒,买酒还需要专门的酒卡。但每年4月30日这一天却是例外,商店里香槟酒敞开供应。广场上。大街小巷里几乎人人手持酒杯酒瓶,有人甚至会把酒杯递到你的面前.友好地邀请你同欢共饮。不论走到那里,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大学生手拉着手,有节奏地摇晃着身体,咏唱着悠扬古老的民歌。还有人手持一种小喷罐,相互往身上喷洒着像面条一样的海绵状彩条。更多的人则随着节奏分明的乐曲跳起了迪斯科。一向憨厚沉稳、不愿外露的芬兰人,此时一改往日的内向含蓄,变得十分开朗豪爽,一瓶接一瓶地痛饮香槟,一首连一首地放声高歌,一遍又一遍地欢跳舞蹈……戴帽节的欢庆活动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